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教育>>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信电学院目前设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电子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代码:0812

一、学科专业简介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注重计算机与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学科科研设施完善,并拥有一支由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和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本学科指导教师均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并且承担了多项面向企业合作的项目研究与开发。近年,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本学科现拥有“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技术”和“分布式控制技术”两个邯郸市重点实验室,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两个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并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为有志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的学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条件。 

 1、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技术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网络环境下的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等多种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能够从事各种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多种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3、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本专业是我校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学科领域的多种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开发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某一专业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进行有关理论研究的能力或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做出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成果,毕业后可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管理和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面向应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能力提升”的多能力类型的培养指导思想,以“知能并重”为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已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3个代表性培养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其在软件可靠性、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与调度、网络空间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2、计算机检测与控制

本方向将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控制理论与相关优化算法进行融合,围绕未确知系统的信息处理、应用与控制,复杂系统的检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3、传感网与物联网

本方向依托通讯、计算、控制、感知以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支撑,开展物联网基础理论与技术、物联网数据管理、物联网核心器件、工业传感与控制、智能系统与网络计算、物联网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关键问题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  

一、学科专业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相关通信与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建有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技术邯郸市重点实验室,煤矿综合信息化河北省工程实验室,拥有教育部-中兴通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联合建设河北省智能工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河北工程大学-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实验室,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安防“智慧城市”校企联合实验室。该学科在光网络与光通信器件、泛在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三个研究方向上开展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

经过长期努力,本学科形成了以教授、学术骨干为带头人,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中坚力量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现有的师资队伍共25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3人,其他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52%。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良好、科研攻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本学科教学科研需要。 

二、培养目标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出能力培养,面向工程实践,兼顾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双提升,以多能力类型和多样化发展为培养指导思想,着力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知能并重”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应用系统开发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1:光网络与微纳光子器件

(1)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

面向核心网和接入网全程全网视角的组网技术,研究光纤通信与光网络在高速大容量演进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光纤接入网络、超高速长距离大容量传输光网络、动态灵活智能光网络、下一代光网络,以及特定领域的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等。

(2)微纳光子器件与光信息处理

面向智能光网络和光电信息感知技术,开展微纳光子器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重点解决激光器、光电探测器、硅光子集成滤波器和亚波长结构光学传感器等功能器件中性能指标的制约问题,阐明微纳结构提升光子器件性能的物理机制,设计新型光子和光电子器件,推进功能器件在光纤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程。

方向2:泛在无线网络与下一代移动通信

(1)泛在无线网络

研究无线通信网泛在化演进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泛在网络融合理论、泛在感知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网络、天空地协同网络架构、空中无线接入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无线能量传输与携能通信、通感算协同组网、网络功能虚拟化、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机器类通信、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等。

(2)下一代移动通信

研究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异构协同通信理论、超密集网络、去蜂窝化组网理论、用户为中心网络架构、可重构智能反射面通信、多天线技术、毫米波/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高级信道编译码技术、异构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动态频谱接入理论、无线资源优化配置、移动性管理等。

方向3: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

(1)不确定性信息处理

利用多模态将复杂信息物理系统中多尺度异构信息模态深度融合,采取不确定性理论、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研究复杂信息物理系统中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智能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不确定性系统分析与处理、模糊信息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计算智能、群体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以及面向水利、医疗等特定领域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方法等。

(2)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研究以图像识别和视频分析为主体的多模态视觉信息感知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视频图像智能识别、视频结构化信息处理、视频大数据检索、图像纹理分析、图像语义分割、三维场景重建、复杂场景视频分析、目标检测与跟踪、图像修复等,以及面向安防、煤炭、水利等特定领域的多模态视觉信息感知与处理方法。

 

电子信息 

学科代码:0854    

一、专业简介 

紧密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面向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凝聚资源,汇集人才,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领域的研究优势,重点面向各自行业开展工作,着力解决行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完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程特色明显的河北省强校”,为区域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撑。

经过学院发展,目前本专业有教授13名,副教授14名,硕士生导师33名,博士生导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2018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入选1人。形成了基础扎实、结构较为合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建有煤矿综合信息化河北省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安防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筹),联合建设河北省智能工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邯郸市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技术重点实验室,邯郸市光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河北省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河北工程大学-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实验室,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安防智慧城市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河北省煤矿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与邯郸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建立云计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与邯郸市公安局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与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设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可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的各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环境。围绕三个研究领域,近五年已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8项,人均科研经费达到15万元;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科研积累基础良好。          

二、培养目标

依托各类研究生实践基地,鼓励研究生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计算机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或实现新颖且有价值的解决途径和分析结论。力争为满足京津冀地区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输送紧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及科技资料。

 三、主要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在拟对应调整专业学位类别明确了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凸显研究特色。

1、软件工程与集成技术。研究软件的开发方法,以及软件的界面、服务、数据三个层次中的软件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可视化等软件开发方法,以及软件接口的标准化、分布式数据服务、软件组件化等软件集成技术。

2、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研究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侧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通过对传统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Web数据库以及其它各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掌握本方向最新的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3、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软件体系结构及网络环境下的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安全体系结构以及访问控制、加密、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还原等安全技术。

4、嵌入式技术及应用。研究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集成融合技术、嵌入式应用开发支撑平台、嵌入式构件标准化、产品测试及虚拟开发技术。

5、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研究将计算机用于社会生活和企业生产过程相关领域中进行数据检测和操作控制的技术。主要在信息处理、应用与控制,以及系统的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应用研究。

6、智能处理及应用。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方法以及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